新华网“决心”号12月3日电(记者张建松)蓝色的“决心”号静静地停靠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高大的钻井架几乎与港口的吊架齐高。在船上的小会议室里,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济济一堂,讨论即将奔赴西南印度洋开展的大洋科学钻探。
这是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第360航次,其钻探目标是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打一口1300米深的钻井,为今后人类钻穿壳幔边界打下基础。
1910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率先提出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一个不连续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一壳幔分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神秘的莫霍面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一谜题吸引了无数地球科学家的好奇心。早在1957年,美国地质学家就曾提出“莫霍计划”,在地球上打一口深井,钻穿地壳,一直钻到莫霍面,取一些样品直接看看。由于地球上的洋壳比陆壳薄得多,该计划选择在深海大洋里打钻。
“人们对头顶的天空充满好奇,对脚踩的大地却知之甚少,研究手段也十分有限。打穿洋壳,进入莫霍面,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梦想。”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亨利·迪克教授说,“在较薄的洋壳基岩钻孔非常重要,因为那里的岩芯能向我们传递地球深处的信息。”
科学家为此次前往钻探的地点起了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亚特兰蒂斯浅滩”。根据以往的研究,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亚特兰蒂斯浅滩”,是一处研究地球壳幔转化的理想“构造窗口”。科学家曾在“亚特兰蒂斯滩”成功打过两个深钻孔,都获得了很长的辉长岩剖面。
在即将进行的第360航次中,“决心”号将在“亚特兰蒂斯滩”的北部边缘新钻一个1300米的孔。新孔将与以前的两个孔组成一个断面,以便今后开展横向的火成岩、变质岩与构造的层序对比研究,检验洋壳的磁性条带异常特征,并调查地球深部的生命活动。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03/c_1117346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