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洋钻探:促进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沿
发布时间:2015-12-04 

        新华网“决心”号12月4日电(记者张建松)船外一片忙碌,“决心”号船员们紧张地进行着离港前的准备工作。船内却十分安静,来自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聚集在“决心”号小会议室,针对即将开展的大洋钻探进行认真严谨的讨论。

  为了研究地壳、地幔的构造,揭示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多国科学家正在实施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现阶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国“决心”号科学钻探船,钻取深海海底的岩芯和沉积层样品。

  本月3日起,美国、英国、中国等国的科学家一直在停泊于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决心”号上,讨论即将奔赴西南印度洋开展的科学考察,准备实施一次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船被誉为国际深海研究的‘航空母舰’。围绕同一个科学目标,在‘决心’号上与国际一流科学家一起研讨、一起亲身经历大洋钻探,能够了解更多的科学前沿问题,大大提升自己的科学眼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传周研究员说。

  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统计,中国自1998年加入该计划以来,来自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等18家单位、超过70人次的科研人员,登上过“决心”号参加大洋钻探。大洋钻探不仅为中国地球科学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也促进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沿。

  1999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的建议、设计和主持下,IODP计划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首次进行大洋钻探,共在南海钻取5460米长的深海岩芯,取得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个创新成果,使中国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2014年1月,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IODP计划第349航次,在中国南海进行了第二次大洋钻探。此次钻探共完成5个站位的取芯,首次获取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记录,首次获得南海形成年龄的直接证据,同时还发现南海形成过程中有多期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现南海深海海盆反复变化的沉积历史。

  为更加深入地研究南海的“前世今生”,2011年中国还自主提出“南海深部计划”,这一计划与国际上的大洋钻探计划相结合,使中国南海成为科学航次和研究项目最多的边缘海。南海的盆地演变、深海沉积、微生物与碳循环等方面的研究,均为国际边缘海研究树立了典范。

  “广袤的海洋尽管只是地球的一部分,却承载了整个地球演化历史。大洋钻探计划犹如海上灯塔,带动了海洋沉积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学领域和深海研究的快速发展,”汪品先院士说,“中国深海研究起步较晚,只有采用非常规对策,才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梦想。其中,大洋钻探作为深海探索的前沿阵地,正是我们可能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大洋钻探已提出“三步走”发展计划:第一步争取再实现1到2次“互补性”大洋钻探航次;第二步是争取成为IODP计划的“钻探平台提供者”;第三步是与国际科技界合作,建造新一代中国大洋钻探船。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12/04/c_1117363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