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表IODP 368航次新成果:建立中国南海北部九百万年以来的综合年代格架
发布时间:2023-03-10 

近日,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怀春教授团队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368航次的最新成果:Late Miocene to Present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corded in the Magneto-Cyclostratigraphy of IODP Site U1505。 

图片

图1 (a,b)研究站位区域位置及(c)地震剖面解释图

图2 南海北部U1505站位晚中新世以来的综合年龄标尺

利用磁化率(MS)和自然伽马(NGR)数据探讨了研究区的陆源物质输入。两个指标的频谱分析和滑动窗口频谱分析揭示了其显著的斜率周期信号。振幅低通滤波结果显示了La04理论天文解中预期的~1.2 Myr的调制周期,表明超长周期斜率对晚中新世南海地区气候波动及海洋动力学条件变化的控制作用(图3)。新的年代格架还揭示U1505站位岩芯~30米处存在沉积间断,可能与区域性拆离断层活动有关(图4),并导致了布容-松山界面以及Globorotalia tosaensis (651 ka) 和Pseudoemiliania lacunose (440 ka)两个生物带末现面在岩芯中的记录缺失。

图3 南海U1505站位天文年代标尺

图片

图4 沉积间断示意图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聂云峰,通讯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吴怀春教授。合作者包克耶地-佩斯卡拉大学Sara Satolli博士,路易斯安那大学Eric C. Ferré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时美楠副教授、房强副教授、张世红教授、杨天水教授和李海燕副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烨博士。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25010和42002028)和111项目(B20011)的资助。

论文信息:Nie, Y., Wu, H., Satolli, S., Ferré, E. C., Shi, M., Fang, Q., et al. (2023). Late Miocene to present paleoclimat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corded in the magneto-cyclostratigraphy of IODP Site U1505.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38, e2022PA004547. https://doi.org/10.1029/2022PA00454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2PA004547

 

   撰稿:聂云峰、吴怀春 ; 编辑: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