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钻探发现海底浊流始于200多万年前
来源:文汇报 发表时间:02/21/2014
南海大洋二次钻探正在火热进行中。随着钻探深度的不断增加,船上的科学家团队成员也愈发印证了出行前的判断:对深海研究来说,南海是一块极具开垦价值的处女地。
此次跟随“决心号”赴南海实施大洋钻探的国际科学家团队中,有7人来自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除了完成各种科学实验,学者们还不断向人们传来来自南海的最新“钻况”。近日,记者又接到了来自南海的报告。
动荡程度远超科学家想象
深藏在海底的沉积物和岩芯,被科学家们形象地比作南海的“历史档案”。通过钻探获得这些档案,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还原南海的生成史。
“让人感到惊喜的是,航次第一个站位钻探初步结果显示,在中新世的中、晚期,南海可谓是“风云变幻”,完全可以还原成一部好莱坞大片:时而风起云涌(深海风暴)、底流暗动(浊流),时而火光冲天(火山碎屑岩)、热流滚滚(玄武岩熔岩)。”这是同济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刘传联最新发来的南海“钻况”的一段描述。
根据目前的岩芯分析,船上的科学家们已达成共识:南海的海底深部过去动荡剧烈,其程度远超过科学家的想象。而根据地球物理探测,整个南海深海盆的沉积层厚度可达千米以上。
此次南海钻探,古生物学家发现南海海底频繁的浊流活动从大概2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至于南海深部为何如此动荡,浊流输运的巨量沉积物质来自何方,这些都将是科学家们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海底微生物研究的处女地
“漂”在南海的这些日子里,同济大学教授张传伦时而能看到各种色彩斑斓的鲯鳅鱼,不过他打趣说:“我感兴趣的不是它们,而是深海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微生物!”原来,在海底深处狭窄的沉积颗粒物空隙之间以及岩石缝隙之间,生活着大小在微米级的微生物,分别是细菌和古菌。
张传伦说,这些微生物占全球海底沉积物生物量的70%以上。假如把这些微小个体连在一起,总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银河系中心距离的几万倍。
但这些生活在南海深部的微生物,科学家到目前为止却知之甚少,南海深部可被视为海底微生物研究的处女地。
“决心号”近年来刚装配好先进的微生物实验室,这为开展深部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船上科学家采集到深海微生物样品后,会马上把它们存放在厌氧箱内,避免其与空气接触。因为海底沉积物在表层以下基本是无氧环境,活的微生物都是厌氧细菌或古菌,暴露在空气中,这些微生物会很快死亡。
张传伦说,随着钻探深度的增加,发现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小,空隙水也越来越少,而大多数海底微生物所赖以生存的有机物也将变得越来越难以降解。这些在海底黑暗深处生活了上百万年的微生物是否已适应了狭小空间、缺水少食的极端困境?对科学家们来说,追踪这些问题,南海深部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纱也将一步步地揭开。
(关于南海二次钻探的更多内容,请参看今日“文汇教育”周刊新知版。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教授将做更多解读。)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4-02/21/content_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