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南海将打三根“金钉”

我时隔15年后第二次实施大洋钻探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时间:01/24/2014

    本报讯 (记者彭德倩)昨天同济大学传出信息,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启航,钻探船 “决心号”将于28日从香港出发。作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新十年计划(2013—2023)的首航,此次也是我国时隔 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将从海洋科学、生命科学、行星动力学等视角,更深入探索南海。
    据了解,深潜、海底观测、大洋钻探被认为是人类了解深海的三大主要途径。
    在研究竞争激烈的今天,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成功挑战7000米深海新纪录,海底观测网建设也在推进中。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登船同行的中国大陆科学家有13人,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科学家18人,以及来自中国、菲律宾的观察员。
    据了解,自1968年启动的“科学大洋钻探”是地球科学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绩最为宏伟的国际合作计划,集中了世界各国深海探测的顶尖技术,在几千米深海底下通过打钻取芯和观测试验,其成果改变了整个地球科学发展的轨迹,几十年来始终是国际学术创新的前沿。
    1998年,我国作为“参与成员”加入该计划,通过竞争赢得了1999年春在南海实施首次大洋钻探的机会,获取西太平洋区两千多万年来最完整的地质记录,并揭示了季风气候和碳循环演变历史。如今,我国已成为“正式成员”,在对南海的二次探索中参与力度更大,本次航程的科学目标为精确确定南海深海盆扩张的开始与终结年代,以及与地球深部的关系,研究南海扩张对气候演变的影响。
    据介绍,此航次计划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个钻孔,总进尺约4000米,如同三根“金钉子”,首次钻取南海形成时期的玄武岩样本,揭示南海的形成过程和特色,确定南海形成的准确年龄,检验引发南海扩张的各种科学假说,分析相应的地质构造运动。
    参与该计划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说,与15年前的首探相比,这次难度更大。前者是在两三千米的海底钻进几百米,后者要在四千多米的海底钻进近两千米;当年钻取的是“软性”的沉积岩,这回要钻探“硬性”的火成岩;上次是研究南海三千万年的气候环境历史,这次不但要确定南海的形成年龄和形成历史,还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因此,新一轮南海大洋钻探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汪品先表示,“地球科学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与地球深部结合研究‘行星循环’。通过国际合作进军深海大洋,可能是我们较快地走到地球科学前沿阵地的捷径。”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李春风表示,在学术意义之外,该航次的实施对我国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将有所推动,也是我国在南海赢取国际科技主导权的有效手段。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1/24/content_1137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