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DP 344航次后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5-07-02 

        2015年6月22~24日,IODP 344航次(哥斯达黎加发震带,CRISP)第二次航次后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来自12个国家的40余位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IODP办公室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同济大学赵西西教授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是世界上有名的地震频发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于7.0级的大地震。因此是研究地震成因的热点地区之一。CRISP 项目的核心科学目标是阐明剥蚀型汇聚板块边缘大地震的成因机理与破坏过程。第一阶段实施了两个航次:即2011年3~4月执行的IODP 334航次和2012年10~12月执行的IODP 344航次。这两个航次的重点是:一方面获得浅部发震带的岩性,物性,地球化学等各种特征,同时也是为实施CRISP项目第二阶段科学目标打好基础,即用“地球号”钻探船向更深部位发震带的钻探研究。按照IODP的惯例,在每个航次结束后举行的第二次航次后会议,是旨在为参加航次的科学家和其他航次后研究人员提供学术汇报、讨论和成果交流的机会,促进从不同学科角度开展更深入、细致的合作研究工作。这是IODP阶段以来,我国首次承办IODP航次后会议。

IODP 344航次第2次航次后会议合影

        会议以大会报告,小组分会场讨论和展板交流等形式进行。在6月22日的全体会议上,两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们首先回顾了CRISP项目科学意义和研究进展。随后,部分科学家汇报和介绍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包括火山灰测年数据、磁性地层学、岩石物理特性、地层与构造特征、上覆板块中的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水文系统,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领域。6月23~24日根据学科分为8个小组,即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物理性质,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测井分析,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获得很多关于剥蚀型汇聚板块边界地震的起源、汇聚、以及传播的新认识。与会代表着重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国际合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交流了思路,切磋了目标和实施方案。会后还组织了野外地质考察, 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考察了印度——亚洲碰撞缝合带。